投笔从戎最开始说的是谁:投笔从戎的文武奇才
“投笔从戎”是一个汉语成语,原意是指文人放弃笔杆子,转而拿起武器,投身军旅。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讲的是东汉时期的班超,他原本是一个文人,后来在边疆担任官职,因不满文职生活,最终投笔从戎,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将领。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后来成为形容文人从军或放弃文职生涯转而从军的事迹的典故。你有没有听说过“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它背后可是有着一段传奇故事呢!今天,就让我带你一起走进东汉名将班超的传奇人生,揭开“投笔从戎”的神秘面纱。
班超:一个有抱负的少年
班超,字仲升,东汉时期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他的家族可是书香门第,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班超从小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班超并非只是一个书呆子。他有着远大的志向,渴望像西汉的张骞、傅介子那样,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任命为校书郎,一家来到了京都洛阳。为了养家糊口,班超在官府做起了抄写文书的工作。
投笔从戎:壮志凌云的抉择
尽管班超在官府抄写文书,但他并不满足于这种庸庸碌碌的生活。他常常在深夜里停下手中的笔,长叹一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这句话,正是“投笔从戎”的由来。
班超的壮志引起了周围人的讥笑,但他并不在意。他坚信,只有投身疆场,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在公元73年,班超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加入了军队。
英勇奋战:班超的戎马生涯
班超在军队中表现出色,很快就被任命为假司马(军队的副参谋长官)。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时,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随同出征。

在蒲类海(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湖)附近,班超和匈奴呼衍王的部队相遇。他带领将士们英勇奋战,消灭了许多敌人,为重开西域的通道建立了功勋。
此后,班超又出使西域,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以后,联络了西域几十个国家,为西域回归汉朝发挥了巨大贡献。此后的三十多年里,班超一直镇守西域,当任汉朝中央派遣到西域的都护一职,并且获得了定远侯的爵位。
班超:一个时代的传奇
班超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普通的抄写文书,成长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他不仅为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还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流,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投笔从戎”这个成语,正是班超壮志凌云、英勇奋斗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勇敢地去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如今,当我们提起“投笔从戎”这个成语时,不禁会想起班超那英勇无畏的形象。正是他,用行动诠释了“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